Skip to main content

第 3 节 二战后的国际金融崛起与美元霸权

·

不少人还是觉得欧美列强的崛起靠的是掠夺,二战后美国的崛起靠的是发战争财,日本德国能够战后成为发达国家是因为战争期间设施没被破坏。本篇文章会全面的带你理解二战后世界经济与金融的秩序是如何建立的——而这又是国内教育最为薄弱与模糊的环节。我不否认确实有其中的因素在里面,但说这些话,就如同我说「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数学很厉害」,虽然算不上错,但也绝不是事情的全部真相。要想复盘欧美列...

不少人还是觉得欧美列强的崛起靠的是掠夺,二战后美国的崛起靠的是发战争财,日本德国能够战后成为发达国家是因为战争期间设施没被破坏。

本篇文章会全面的带你理解二战后世界经济与金融的秩序是如何建立的——而这又是国内教育最为薄弱与模糊的环节。

我不否认确实有其中的因素在里面,但说这些话,就如同我说「爱因斯坦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数学很厉害」,虽然算不上错,但也绝不是事情的全部真相。

要想复盘欧美列强二战后经济崛起的过程,就必须全面理解以美国主导的世界金融秩序底层逻辑。本篇会详细给大家解释马歇尔计划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诞生+与解体。

在正式开始下文前,先给大家玩个小游戏。

假如某天突然来了外星人,并用某种黑科技,把所有的货币都传送去了别的星系。

地球上一分钱货币都没有了,这样看的话,是不是所有人都要饿死了?

你作为其中一个种大米的,你想请人做一件价值 100 元的衣服,但所有货币都消失了,你怎么办?

你想到了一个办法,你写一张欠条,上面注明凭此票可在日后来到你这里换取 100 元。拿着这欠条请做衣服的给你做了一件价值 100 元的衣服。

这时要问了,不是说好所有货币都消失不见了吗?到时候他拿着欠条找你要 100 元怎么办?

然而,对方想要的并不是 100 元,而是想要一袋大米,于是拿着欠条跟你说,「你不是欠我 100 元嘛,我刚好想要 100 元的大米,我用这欠条换你 100 元的大米,咱俩就互不相欠了。」

于是,你用了一袋大米赎回了 100 元的欠条。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过程,其实并没有货币的流通,流通的只是欠条,或者说是「债务」。而整个过程都没有「真正」的货币参与。

而因为这债务的发生与消亡的过程,使这市场上多了价值 100 元的大米,与价值 100 元的衣服,总共 200 元的 GDP 增量。

我们可以看到,你创造的这张欠条,其价值在于这张欠条的标的 100 元,也就是能兑换 100 元。然而,这个过程真正促成其流通能力的,在于你愿意为了赎回这张欠条,去产出价值 100 元的大米。

我们可以看成 100 元是基础货币,而这标的 100 元的欠条,是这基础货币派生出来的货币,可以称之为「存款派生」,它可以是债券、商业票据、汇票、提款权等——而这就是广义货币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货币我们可以称之为 M2 货币,它是同样具有流通力的。

上面我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虚构了一个外星人卷走货币的故事。现实中,只需要存在少量的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就是实实在在印出来的纸币),就能「撬动」出数倍于基础货币本身的 M2 货币,具体过程后面会详细讲解。

有聪明的小伙伴就会想到,上面这个故事还有个更「高明」的做法,就是那欠条的标的不是货币,而是你生产的大米,你承诺任何一个人拿着这张欠条来到你面前,都能兑换到一袋大米。直接跳过基础货币的部分,所带来的效果跟前面所讲的是一样的啊。

这是不是真的更高明呢?

如果真按这种做法,其实这时候,你所创造的「欠条」就成了基础货币。如果你是个绝对守信的人,每创造一张欠条,必然有与之对应的等量大米储备起来作为担保资产,那么这个系统运作起来就没问题,而这时候的你实际上担当了「中央银行」的角色。

但是,如果你并不是一个守规矩的人,你凭空创造欠条,却没有足够的担保资产与之对应,这时候你的所发行的欠条就是丧失了信用——对应现实,就是主权信用违约。

而这时候整个市场都流通着你的欠条,已经形成了依赖,一旦发现了这欠条并没有实际价值支撑,那么都找你挤兑大米。

整个市场因此停滞,经济崩溃。

这就是为什么存款派生的环节必须由商业银行去主持,而不能够让中央银行去做。中央银行的任务是发行基础货币,它必须保证基础货币的信用。

而存款派生交给商业银行去做,哪怕有一天某些商业银行违规操作,亦或是坏账太多导致违约,甚至破产,也不会影响到基础货币的价值,即不会发生主权信用违约,也不会影响其他以这个基础货币作为标的的有价证券的价值。

甚至,大家都去挤兑基础货币的时候,反而更加提升了这基础货币的价值。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成是中央银行把货币信用违约的风险,「下渡」给商业银行。

然而,哪怕是不把这种信用违约风险下渡出去,中央银行自认为自己绝对守信,不可能存在信用违约。就好比你绝对会保证每张欠条必然有以产出的大米对应,你担当了一个合格的中央银行的角色。

但你生产大米的产能始终是有限的

。哪一天市场规模足够庞大,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已经超过了你的大米产能的极限。

这时候,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就必须诞生出一种以你的欠条为标的的新的欠条,也就是你欠条的欠条。这可以看成是以你的欠条作为基础货币,以上面所讲的方式派生出 M2 货币。

所以你瞧,市场自然而然的分化出两个角色,一个是发行基础货币的角色,也就是中央银行,另一个是负责以基础货币为标的派生出新的货币的角色,这个角色必须与中央银行割裂出来,也就是商业银行。

回到现实,因为过去基础货币主要是金本位或银本位货币,其发行受限于贵金属总量,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就必须有一个角色负责以基础货币为标的进行存款派生。

(需要注意的是,中央银行并不一定是政府部门,它可以是个私营机构,广义的中央银行的定义其实就仅是发行有抵押担保资产且见票即付的货币的银行,这种货币被称之为基础货币,它并不一定非得是政府机构。

如果你某种资产足够多,而社会也确实认可这样的资产,这个资产本身能够流通,例如你有很多灭霸用的那种无限宝石,那么你可以发行一种以无限宝石作为发行抵押担保资产且见票即付的货币,于是你创造了一个新的币种,这时候你自己就成为了这种货币的中央银行。

事实上早期有很多发行金本位基础货币的银行最开始是私人银行,后来被政府收编而国有化,变成国家中央银行。然而即使是今天,也有部分货币是由私人银行发行的,例如港元,它是由三家私人银行共同发行,分别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

但是美联储确实是根红苗正的政府机构,是的,货币战争里面的说法是错的。)

这就是近代欧美列强崛起的秘诀,以金本位货币基础货币,利用存款派生机制来扩大债务规模,从而扩大 M2 货币流通量,于是扩大经济规模。

很多不了解货币银行学的人会天真的以为,让国家富起来,只要黄金多就行啦,不够的话就去别的国家抢,有了黄金大家就能富起来了。进而认为,现代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是因为一百年前掠夺了许多黄金。

不妨假设一下,现在突然有个大型黄金陨石撞向地球,碰到大气层那刹那解体成碎片了,黄金散落到地球人人有份。这样的话是不是大家就富起来了?经济就发展起来了?所有人都不用挨饿了?

请大家记住,「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让每个人能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但作为回报,就是每个人都需要生产出其他人所需要的东西,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让这样的事情不断重复,扩大规模。而货币仅仅是一个实现这个过程的工具,它不是目的。

而上一集讲到,「债务」就是这么一个工具,债务诞生的时候必然是有人需要借款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那个人为了清偿债务,于是不得不去劳动生存出社会需要的东西——所以,扩大债务规模就是扩大经济规模。

在上一集,我们详细解析了美联储是如何发行美元基础货币的,接下来,我们会详细探讨,现代商业银行是如何利用资产负债表来进行存款派生的。

相信不少金融专业的新人,刚接触货币银行学时,都会被教材里关于「存款派生」的解释搞得一脸懵逼。

教材里是这么解释的,大家可以在百度上找到:

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购买有价证券等方式创造的存款。商业银行吸收到原始存款后,只按规定留一部分作现金准备应付提存,其余部分可用于放款和投资。在广泛使用非现金结算的条件下,取得银行贷款或投资款项的客户并不 (或不全部) 支取现金,而是转入其银行存款帐户。这样就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笔新的存款。接受这笔新存款的商业银行,除保留一部分作准备金外,其余部分又可用于放款和投资,从而又派生出存款。这个过程继续下去,就可以创造出大量的派生存款。

以上这段解释并没有错,而之所以让很多人困惑,是因为这段话并没有解释这样「设定」的意义是什么。

而教材的侧重点却放在了「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个概念上,所以学生们只是知道要这样设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设定。

为了先带大家理解这么做的意义,我们暂且剔除掉「存款准备金」这样的概念,或者说假设现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 0。后面会重新添加这个概念。

同时,我们现在创造一个封闭的系统进行推演,这个系统里面仅有一家商业银行。

并且这个系统里每个个体,都会选择把钱存在银行不提现,且每次交易都以电子转账的形式。总之就是接下来的过程,都没有发生纸币的交易。

为了方便大家更加针对的理解存款派生的过程,下面的推演先忽略掉利息与利润。

一开始这家商业银行只有 100 元的自有资金,后面它是如何派生出数倍的广义货币总量。

一开始这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

债表里,负债项为 0,资产就等于所有者权益,各为 100 元:

接下来,企业 A 找这家商业银行申请了 100 元的贷款,银行批准了。这时候企业 A 的银行存款多了 100 万,这 100 万的银行存款在这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记为负债,同时资产项里面增加了 100 万的银行贷款(为了方便理解,我下面把普遍银行习惯用的资产项里的银行贷款改为「债权」)

这时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变成这样:

相信到这里,不少小伙伴已经开始困惑:为什么明明是银行借钱给企业,借出去后,反而企业在这家银行的存款在银行资产负债表里却记为负债?

现在先给大家简单科普下银行普遍的记账方式:

大家不用过于纠结这点,可以看成是约定俗成的记账方式。你只需要记住,银行下的任何账户的存款数目,都是记为银行的负债,不管这存款是怎么来的,是这家银行贷款来的还是别的银行账户转账过来的。

包括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也是记为负债。

而为了保持资产负债表两边的平衡,负债增加后,资产也相应的增加,所以资产项里面多出了 100 元的债权。

如果是有人拿着 100 元现金存进这家银行呢?

那么银行的负债项增加 100 元的银行存款,同时资产项增加了现金 100 元。

如果有人不是拿着现金,而是把自己在别家银行的存款 100 元通过电子转账转进这家银行下的个人账户呢?

那么银行的负债项也是增加 100 元的银行存款,同时资产项增加了在别家银行的存款(或提款权)100 元。

回到上面,如果企业 A 申请了 100 元贷款后,马上提现出来呢?

那么银行的负债项里减少了 100 元的银行存款,同时资产项里减少了 100 元的自有资金(亦或者存款准备金)。

回到上面这个系统,因为一开始设定了所有人都不会提现,所有交易都是以电子转账的形式。

所以,现在银行的资产从一开始的 100 元,变为 200 元,自有资金 100 元+对企业 A 的债权 100 元=200 元。同时负债+所有者权益也是 200 元。

然后企业 A 拿着这笔钱去搞生产,用 100 元雇佣了工人 A,于是工人 A 获得了 100 元的收入,同时社会上也新增了一批产品 A。

而企业 A 对工人 A 发工资是通过电子转账的形式,工人 A 的银行账户多了 100 元,并且不提现。

这时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这么变化:负债项里面减少了企业 A 的 100 元银行存款,同时负债项里面多出了工人 A 的 100 元银行存款,资产项没变化。

这时候银行总资产依然是 200 元,负债+所有者权益也是 200 元。

因为我们前面设定了这个系统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 0,银行获得了工人 A 那 100 元的存款后,工人 A 不提现,依然存在 100 元的存款准备金,于是银行可以继续对外发放贷款。

这时候企业 B 来找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对企业 B 发放了 100 元的贷款,然后企业 B 拿着这 100 元以电子转账方式雇佣工人 B,生产了产品 B,工人 B 获得 100 元收入后也不提现,于是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最终会这样:

这时候银行的总资产为 300 元,负债+所有者权益也是 300 元。

以上面同样的方式,继续有企业 C,企业 D 等,最终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会这样呈现:

这时候银行的总资产为 500 元,负债+所有者权益也是 500 元。

同时,社会上工人们的总收入是 400 元。

你瞧,这个系统里基础货币只有 100 元,但却能带来了 400 元的收入,这 400 元的收入就是被 100 元基础货币派生出来的。

因为设定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 0,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可以重复同样的方式无限的扩张下去,同时社会的总收入也可以无限扩张。

我们复盘下这个过程,其实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银行贷款给企业、企业用这笔钱给工人发放工资、工人的工资存进银行这个过程。

其实这个过程,可以看成是企业用了张标的 100 元的欠条雇佣了工人。

为什么?

因为整个过程都没有发生现金交易,银行只是在自己的电子账户下修改了下数据。

而银行给企业发放贷款的本质,可以看成是银行给企业提供信用支持,或者说提供了担保,保证工人可以随时来提现。而工人如果真的去提现了,可以看成是银行代替企业给工人垫付了工资,企业以后是要还给银行的。

(在过去还没有发明电子账户与电子转账以前,确实就是以「欠条」的形式,只不过这「欠条」被称为支票、汇票、债券等)

而实际上工人手握的是派生出来的「欠条」,它的价值跟基础货币一样,同样具备流通力,称之为 M2 货币。所以工人们的总收入是 400 元,数倍于基础货币总量 100 元。

同时企业对银行的总贷款、或者说总负债也是 400 元。

所以货币银行学里有句话,「存款是由贷款创造的」。因为是企业选择了申请贷款雇佣员工,工人才有收入。

这时有小伙伴要问了,货币流通量多了,难道不会造成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吗?

别忘了,M2 货币之所以增加,是因为企业申请了贷款,企业申请贷款是为了搞生产。所以社会同样也增加了对应的那么多产品。

而工人拿到收入后,也会拿去消费,企业就不愁自己的产品卖出去。工人购买了产品,企业有了收入后,就会还钱给银行。

这时候银行的负债项里面银行存款减少,同时资产项里面对企业的债权也相应减少。

所以,债务消失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缩表的过程。

同时这个过程亦可以看成是企业赎回了「欠条」。

于是这个封闭的系统里,最终派生出来的货币清 0,只剩下最初的那 100 元基础货币。派生出来的货币从诞生到消亡形成了一个闭环,而这个闭环使这个社会诞生了总值 400 元的产值。系统里每个人都通过付出劳动换取了自己所需的东西。

有些小伙伴会问道,派生出来的货币数倍于作为基础货币的纸币,如果那些工人拿到工资后先不去消费,而是全部选择去提取现金,那怎么办?根本没有足够的纸币去提啊——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挤兑。

其实上面这个系统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而简化了,能够随时提现的是活期存款,在现实中活期存款占总存款的比重是很小的,真正占大头的是定期存款。我们知道定期存款是约定好在某个时间以后才允许提现,如果要提前提现的话,是要付违约金的。

于是这让商业银行有了很大的统筹空间,即使所有活期存款选择提现,银行都有足够的定期存款额去应对。

但即使是退一万步,定期存款的那些人也全部选择提现,哪怕是要付违约金,亏着也要提,银行系统照样有办法应对。

这时候中央银行就会动用最终紧急贷款人的功能。

根据《联邦储备法》第 13 条第 3 款,美联储可以在在「异常和紧急情况」下,向任何个人、合伙企业或机构发放贷款。

这时候,美联储作为中央银行,可以紧急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当然提供的贷款必然是基础货币。为的是满足社会对纸币的挤兑。

这时有小伙伴就问了,这时候多出了那么多的纸币,难道不会造成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吗?

怎么会呢,原本社会上总存款就有那么多钱,只不过原先是存在你银行电子账户里,现在是以现金形式放在自己钱包里。

况且,还记得前文所说的

吗,有多少派生出来的货币,就意味着民间欠商业银行多少钱。只不过现在这些货币被提出来了,之所以能提是因为美联储加印了那么多纸币借给了商业银行,但最终这些货币会以还款的方式回到商业银行手里,商业银行再把它还给中央银行,所以最终这些货币会消亡的。

这就是存款派生存在的意义、作用与底层逻辑。

当然,以上为了方便大家理解,简化了很多要素。例如,现实中生产成本并不只有人工成本,还有原材料成本、购买设备的成本等,但这些所发生的成本,最终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如原材料供应商,生产设备的公司等。

现实中还有企业利润的要素,利润可以看成是企业家的投入付出所换来的回报,企业家获得收入后也是存入银行,或是拿去消费,最终也会在货币流通的闭环当中。

另外还有银行的利息收入,关于这个在上一集有详细讲过,利息作为银行的收入,也会在货币流通的闭环当中。

接下来重点讲讲「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现实中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概念,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收到存款后,只允许拿一定比例用作贷款,剩下的要作为存款准备金,以应对提现挤兑。

例如,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 20%,那么当商业银行收到了储户 100 元的存款后,只能拿 80 元用于放贷,剩下的 20 元要作为存款准备金,存在中央银行的账户里。(所以说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但如果你认为,最终放贷出去贷款额只有 80 元就大错特错了。

根据上面所演示的那样,放贷出去的 80 元,最终又会作为某人的收入存入商业银行里。这时候被存入的银行,收到这 80 元后,又会保留 20% 作为存款准备金,拿 80%,也就是 64 元放贷出去。如此类推。

于是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是有极限的,它无法无限派生。

最终这 100 元的基础货币,能带来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扩表规模如下:

以上最终带来的总存款是 500 元,发放出去的贷款是 400 元。

也就是说,在法定存款准备金是 20% 的情况下,实际上 100 元的基础货币增量能派生出 400 元,也就是 4 倍于本身的派生存款,加上这原本 100 元的基础货币,社会 M2 货币增量为 500 元,是新增基础货币的 5 倍(恰好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所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所能带来的 M2 规模非常好算,就是其倒数)。

结合上一集所讲的美元基础货币的发行体系,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第三个工具就是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越低的话,带来的 M2 货币会越多,市场流动性会越高。

还记得上一集讲到的,美元基础货币的实际创造者是美国广大个体或机构吗?这说法在派生存款上面也同样适用——只有当企业或个人找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时候,才会有 M2 货币的增量,前面提到了,存款是由贷款创造。

所以,M2 货币的真正创造者是社会各个个体或企业。商业银行所担当的角色,其实是中间人的角色,搭起融资渠道。

M2 货币增量的本质是社会各个个体或企业之间债务的发生,表面上看负债人是申请贷款人欠银行的钱,但银行的钱是来自储户的存款,实际上负债人欠的是社会另外一个个体的钱,银行只是担当中间人的角色,搭建起借贷双方的桥梁。

所以,整个过程可以看成是社会各个个体之间发行借条,就如本文开头讲的那样,而商业银行的作用是把这些欠条统一包装起来,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 M2 货币。

结合上一集讲的美元基础货币的发行,实际上所有的货币都是因债务而生,随着债务的消亡而消亡。本质上所有货币是从银行那「借」出来的,最终会还给银行,周而复始——是的,你钱包或银行账户里的所有钱最终会回到银行那去。

这时有小伙伴会跳出来说,不对啊!我银行账户里一直有余额啊!那是因为你有一直在打工赚钱,你试下现在开始辞职,躺平个两三年,看看你的余额会不会归 0。(当然,包租公或是大股东又是另外一回事,这涉及到另外的范畴,这里不展开说了。)

这时估计有爱抬杠的小伙伴继续说,要是我宁可饿死都不消费呢?我一直抱着这余额直到死,那这钱不就回不到银行那去了吗?

其实这样的问题就跟其他类似「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破产了怎么办呢?」、「如果申请贷款的人获得贷款后,出国跑路改名换姓

怎么办呢?」,「如果我就是不还钱,那这闭环不就打破了吗?」等等。

这些情况的确会存在,导致的结果就是银行坏账的增加,货币流通体系的闭环出现漏洞。但这是银行的错吗?

其实问这些问题的人,总是无意间把个人跟国家割裂开来,把国家看成了客体。但实际上你就是国家的一份子,国家是由无数个「你」组成的,你是怎样,国家就是怎样。

如果这个国家每个人都是游手好闲欠钱不还的老赖,或是只会产出卖不出去的垃圾的企业,或是有自毁倾向的宁可饿死都不消费的怪咖,那必然会崩盘,再好的金融体系也救不了。

金融体系只是提供一个规则,或者说一个奖励机制,它不是万能的,真正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还是要靠每个人的双手。

如果你理解了以上内容,那么理解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马歇尔计划,实际上就是二战后美国以借款或直接援助的方式发放美元给其他国家。

而这些国家或地区收到美元后,就会用作当地本币基础货币发行的抵押担保资产。其中港元、日元、德国马克、还有东南亚、南美各国等的基础货币都是以美元作为发行抵押担保资产来发行,然后再利用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机制来增加 M2 货币供给。

之所以各个国家愿意拿美元作为本币发行的抵押担保资产,除了因为美元本身具有的信用外,还有就是美国当时对各国承诺,35 美元可换取一盎司的黄金。

于是,二战后各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采取固定汇率,而美元与黄金保持固定汇率,形成了双挂钩,保证了各个国家基础货币的流通能力——这就是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其实今天有些国家已经放弃了以美元作为主要抵押担保资产的基础货币发行模式,例如日元,现在日元基础货币的发行方式跟美元一样,也是主要以各类债券作为发行抵押担保资产。

但也有一些国家或地区,直到今天依然采取以美元作为基础货币的发行抵押担保资产,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国香港发行的港元。

我们可以在百度上找到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官网,按下图所示点击进入「香港货币」的窗口:

点击进入里面后会看到以下这么两段话:

可以看到,港元基础货币的发行银行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它们发行港元是需要向外汇基金上缴美元作为发行抵押担保资产,并且是固定 1 美元兑 7.80 港元的汇率。

于是,我们可以在每张港元上看到「凭票即付」这几个字,意思是任何人拿着港元去到港元发行银行,都可以兑换到等值的原被作为发行抵押担保的资产。

除了香港外,很多东南亚国家在 90 年代亚洲金融风暴以前,都是采取同样的以美元为抵押担保资产发行本币基础货币,也就是兑美元固定汇率的基础货币发行模式。

我们尝试代入到其中一个小国的视角,例如泰国。在经历二战后,百废待兴,你作为泰国的领导,该如何利用国际金融体系来发展自己的国家?

当时泰国是这么做的:

1、对外开放本土资本市场,包括房地产与股票市场。

2、开放外汇市场,外币可以与泰铢无障碍的相互兑换。

3、以美元作为泰铢基础货币发行的抵押担保资产,同时在外汇市场上保持泰铢兑美元的固定汇率。

泰国利用美元为抵押担保资产发行泰铢基础货币,然后用商业银

行体系来进行存款派生,扩大 M2 货币供给。

当泰国中央银行想要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就会去到外汇公开市场上以泰铢买入美元,这就是泰铢基础货币的主要发行方式,然后再以买来的美元作为抵押担保资产印出新的泰铢。其方法就跟上一集讲的美元发行方式类似,俗称「鸡生蛋蛋生鸡」,泰国央行通过这样发行泰铢,同时扩大资产负债表。

但注意到没,泰国的策略是要在外汇市场上保持泰铢兑美元的固定汇率,那就意味着,只有再泰铢兑美元升值的情况下,泰国央行才会选择用泰铢在外汇市场上买入美元,从而压低泰铢兑美元汇率,回归到所预设的固定值。

一般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泰铢兑美元升值压力呢?

就是泰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时候,泰国商人的商品出口到美国换取到美元,然后泰国商人为了能在国内消费于是拿着赚到的美元去外汇市场上换取泰铢,这样的行为多了的话,就会推高泰铢对美元汇率。

另外就是美联储采取量化宽松,美国市场利率相对泰国降低,于是会促使人们在美国境内借入美元,拿着美元兑换成泰铢去购买以泰铢作为标的的债券或其他有价证券,赚取利差。

反过来,当泰铢兑美元贬值的时候,泰国央行就会在外汇市场上卖出美元换取泰铢,从而推高泰铢兑美元汇率,回到预设值。这时候泰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就会缩表,因为泰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里作为资产项的美元减少的同时,泰铢回笼,负债项里的发行在外的泰铢减少。

这种情况的发生意味着泰国对美国贸易逆差,或是美联储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这样就意味着,泰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完全是围绕着对美元的汇率,其实这是有天然缺陷的,其货币政策完全受牵于美元,其后果会在后面谈到。

对于泰国与美国来说,最理想的双赢局面就是两国间国际收支平衡。

站在泰国的角度看,泰国商品出口到美国,赚取到美元后,在外汇市场上换取泰铢,在泰国境内消费,这样泰铢的供给提升,但因为大量泰国商品出口到美国,于是通货膨胀压力随之而来。

但同时,手持泰铢的人们亦可以购买美国进口商品,美国商品赚到的泰铢又会兑换成美元。缓解了泰国境内通货膨胀压力。

这就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提到的两国贸易最理想的状态,贸易收支平衡,各国生产它们最擅长生产的东西,合理分工不存在勾心斗角。

90 年代之前,世界各国就跟美国存在这样的理想状态,战后国际经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得到飞速发展。

但如果你足够聪明的话,就会从以上看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漏洞在哪。

给大家一点时间,尝试下自己找出这个系统的漏洞。

首先,外汇市场上交易的各种货币,其实都是 M2 货币,而不是基础货币。

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拿着自己的账户里余额去外汇市场上交易。

那就意味着,各国用来作为发行本国货币的发行抵押担保资产的美元,实质上并不是美元基础货币,而是美元的 M2 货币。

而布雷顿森林体系里面,保证美元兑黄金官价的是美联储,美联储发行的是基础货币。如果只看基础货币的份额,美联储或许能保证每张美元必能换取约定好的黄金。

但是,各国手持的是美元 M2 货币,M2 货币的流通量是远大于基础货币本身,那就意味着,当各国银行拿着 M2 美元找美联储按约定官价兑换黄金的时候,美联储不可能拿得出对应量的黄金。

另一方面,美国也想着早点让美元跟黄金脱钩。为什么?

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限制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首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存在,让国际黄金市场上黄金兑美元的汇率不会高于 1 盎司换 35 美元。

因为一旦高于这个汇率,必然会有人想到在国际黄金市场上卖出黄金换取美元,然后拿着这美元找美联储按 35 美元换 1 盎司的官价换取黄金,这么一轮操作下来,手里的黄金会比一开始的多。这么操作的人多了,自然会压低国际黄金市场上黄金兑美元汇率,使之回到 1 盎司换 35 美元或以下。

同理,反过来,就是在国际市场上美元兑黄金汇率不会低于 35 美元换 1 盎司黄金。

在这样的前提下,当美联储采取量化宽松扩表,降低市场利率的时候,其他国家因为采取对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政策,如果其他国家的市场利率不变,例如泰国,必然会有人想到在美国境内借入美元,换取泰铢,拿着泰铢买入以泰铢标的的债券,或是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借出泰铢,通过这样赚取利差。这样做的结果本来是应该压低泰国市场利率的,因为这样会推高泰铢标的的债券,以及压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里的泰铢利率。

——这就是著名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提到的,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前提下,

国家不可能同时兼顾固定汇率,与市场利率的自主权。

但是!因为有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各国央行在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顺势以本币买入美元,并扩表发行自己的基础货币,然后用手里的美元去国际黄金市场买入黄金。因为前面分析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黄金市场上美元兑黄金汇率是有下限的,不会低于 35 美元换 1 盎司黄金。

这样的结果是,各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里面,资产项的美元会换成黄金,从而摆脱了美元。

这么做的央行多了,自然国际黄金市场上美元兑黄金有贬值压力,或者说黄金兑美元有升值压力,一旦国际市场上黄金兑美元升值,必然会让原本就持有黄金的人在国际市场上兑换美元,然后拿着美元找美联储兑换回黄金,从而实现套利目的。

因为按照约定美联储见到有人拿着美元来换黄金,美联储必须满足,自然而然,美元就会回流到美联储手里,美联储被动缩表——这与美联储刚开始想要扩表实现量化宽松的初衷背道而驰。

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存在,也在制约着美联储的宏观调控能力。(所以当时有传说美国总统杜鲁门怀疑布雷顿森林体系创建者之一的怀特是苏联间谍,是故意坑美国的)

于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于 1971 年 8 月 15 日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美联储不再承诺 35 美元换 1 盎司黄金的官价。

到这里,很多人疑问,美国这样做,难道不算主权信用违约吗?美元难道不会变得一文不值吗?

看过上一集的朋友就知道,美元的发行模式,从 1914 年以来就没变过,黄金只是其中一种发行抵押担保资产,最主要的发行担保资产是债券。

而美元之所以流通,上一集也详细解释了,因为美元基础货币是通过购买债券发行的,那就意味着大部分的美元是「借」出来的,只要有人追求它去还债,它就有了能够流通的逻辑基础。

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美元当时的流通体量实在是太大了——这里相信不少小伙伴会困惑,不是说好的物以稀为贵吗?一样东西若是泛滥,难道不会因此降低价值吗?

美元不单只不会,反而奠定了霸权的基础,当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霸权才真正开始崛起。

为什么?

在开放的外汇市场下,如果这时候美元贬值,也就是某一国的货币兑美元升值,我称之为 A 币好了,必然是有许多人或机构抛售美元去兑换 A 币。

而美联储只需要动用三大工具提高市场利率。这时候如果 A 币所在国家的市场利率没变化,那么对冲基金们会想到以下做法:

1、在 A 币利率市场以较低利率里面借入 A 币,或者抛售 A 币债券换取 A 币,拿着这 A 币在外汇市场上兑换美元,拿着美元在美元利率市场里以较高利率借出美元,赚取利差;或者是直接购买美元债券,因为美联储升息的话,会压低债券价格,从而使债券收益率提高,从而赚取利差。

2、如果手里没有 A 币债券,那么可以在 A 币所在国家内以期货或融券的方式做空 A 币债券;同时在外汇期货市场上做多美元。

当这样的人多了,A 币要么对美元贬值,也就是美元对 A 币升值;

如果 A 币的央行不让 A 币对美元贬值,那么 A 币国家的市场利率就会不可避免的提高,因为会不断有人或机构借入 A 币,亦或是做空 A 币债券,买入美元于美元债券赚取利差。

所以,对于 A 币的央行来说,汇率市场与利率市场,只能保证其中一个不丧失自主权,无法同时保证两个——这就是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

于是,A 币央行的货币政策只能被动跟随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另外不管最终结果是 A 币兑美元贬值,还是 A 币市场利率提高,上面提到的对冲基金始终是赢家。因为对冲基金同时做空了 A 币债券市场,在外汇市场做多了美元,两个市场必然有一个赚,另外一个不赚不亏。

那能不能反过来,A 币用自身的货币政策,以上面同样的方式去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呢?

答:不能。

因为美元的体量实在太大了,包括美元债券市场也是。

想象一下,如果 A 币央行想要提高市场利率,也就意味着压低 A 币债券价格。那么马上会有人卖出美元债券换取美元,兑换 A 币买入 A 币债券赚取利差,于是重新推高 A 币债券价格,市场利率被动压低,A 币央行想要提高市场利率的意图失败。

而如果换成是美联储提升美元市场利率,虽然也会有人卖出 A 币债券换取美元并买入美元债券从而赚取利差,但却无法推高美元债券价格,原因很简单,就是美元体量太大,就算倾尽所有 A 币去买入美元债券,也很难造成太大波动。

这就是美元霸权的其中一个表现,美联储能自主

的决定货币政策,决定降息升息,而其他开放资本市场的小国只能被动跟随,无法反着走。

当年泰国,就试图在保持泰铢对美元固定汇率的前提下,又想要保证利率市场的可控,被索罗斯量子基金为首的各大对冲基金逮住了机会。

索罗斯当年狙击泰铢的过程是这样:

1995-1997 年间,美联储采取升息。这样带来的效应就是手持泰铢的人会拿去兑换美元,用美元以较低价格买入美元债券。于是会有泰铢对美元的贬值压力。

然而,泰国央行为了继续保持泰铢对美元固定汇率的政策,当出现泰铢兑美元贬值压力的时候,就会抛售自身作为资产项持有的美元,在外汇市场上换取泰铢,从而保持固定汇率。

泰国的漏洞就在这里,参与外汇市场的泰铢是 M2 货币,它体量必然远大于泰国央行手里用作泰铢基础货币发行抵押担保资产的美元。

于是索罗斯等对冲基金通过在商业银行那里以低息借入大量泰铢,买入美元。而泰国央行必然无法有足够多的美元卖出保证固定汇率。

最终泰铢崩盘,泰国政府宣布不再保持泰铢兑美元固定汇率。泰铢兑美元汇率顺势大跌,而索罗斯等对冲基金就能以较少的美元换取泰铢,去偿还之前的泰铢贷款。

文章到这里接近尾声,从上面可以看到,美元霸权的实施前提在于其庞大的体量。

但以上并不是美元霸权的全部内容,想要更进一步理解美元霸权,就要了解金融衍生品市场,如期货与期权市场,美国是如何利用其广泛结算货币地位,去掌控原油、贵金属等大宗商品市场期货与期权市场,从而实现金融霸主地位,敬请期待下一集。

编辑于 2022-08-26 13:35